查看内容
草鱼很贪吃,那么对于手机远程钓鱼人来说就好办
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手机远程钓鱼方法,就等于拥有了打开鱼嘴之锁的密码。草鱼对于手机远程钓鱼人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食量大,它需要不停地吃。只要贪吃,就好办了。
对于如何钓某种鱼这个问题,总有人喜欢先问问如何打窝、如何用饵。
那么,我也按照这个模式做粗略解读。
关于窝料的问题。如果是自然水域,不存在偏口,那么大家就别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我们在渔具店内能买到的那些窝料都可用,且好用。
夏季,青玉米到处都是,价格也便宜,既经济又有效。不过,不是买对了窝料,扔进水里就能把窝子做成。窝料该用多大的量,该怎么打?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很多人在打窝这个环节上存在一个特别错误的观念,那就是窝料多多益善,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的。
窝料过量会直接导致死窝,比不打窝的危害大。但是,在水库野钓可以多打一点,水库毕竟很大,鱼的密度不高,要想把草鱼吸引至钓点,窝料太少很难起作用。
我说的是青玉米打窝,然后用面饵钓,这种钓法叫窝饵分家。青玉米对草鱼的诱惑力本来就很强,加上它容易被消化——我专门观察过,草鱼吃过青玉米后一小时左右就会完成消化。所以,哪怕草鱼吃青玉米吃到饱,过不了多久也会重新出现饥饿感。
另外,窝饵分家的目的是让被窝料吸引过来的草鱼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钓饵,而本文的重点是如何夜钓草鱼,夜钓时不闹小鱼,所以能最大限度地让面饵的作用发挥出来。
白天则不行,因小鱼闹钩严重,面饵无法到底,即使窝内有草鱼也无济于事。所以,手竿夜钓草鱼我首先推荐用青玉米打稍重的窝子,然后用面饵垂钓。
注意,我所说的"稍重的窝子"的量是一次性至多投入两到三棒青玉米粒,再多就是死窝了。如果用青玉米打窝,用青玉米钓,打一棒我都嫌多。
试想,一棒玉米有500到700个玉米粒,1粒钓饵仅仅是窝料的七百到五百分之一,它被草鱼吃到的概率有多大?很小很小。所以,我强调窝饵分家。
手竿夜钓草鱼,我首先推荐用青玉米打稍重的窝子,然后用面饵垂钓
不过,假如真的用青玉米做窝,用青玉米钓,也并非无解,我们可以想办法让钓饵更容易被进窝的鱼快速发现。
我的做法是,用手剥下青玉米粒(绝不是简单粗暴地用刀削下来)打窝,然后将青玉米粒剥皮后挂钩。
窝料没破皮,但是钓饵破皮了,浆汁四溢,显然更容易被鱼发现。
可是,有的人把这个顺序弄反了,用刀削的青玉米打窝,却用带皮的青玉米挂钩,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没搞清楚窝料和钓饵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要知道,窝料的目的是引诱,并不是给鱼大快朵颐的,而钓饵要更容易被鱼发现、更容易引起鱼的注意才对。
再说说补窝的问题。打了窝子就能一劳永逸?不能。
打了一次窝子绝对做不到长盛不衰,窝子衰败的过程有的时候能被我们感觉到,但大多数时候要靠我们的分析或猜测来判断。
理论上说,鱼情从鱼口很好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这就是窝子逐渐失效的一种表现。
不过,这只存在于理论层面。钓草鱼,尤其是野钓草鱼时,鱼的密度要大到何种程度才能让我们如此明显地感觉鱼口变稀?鱼的密度如果这么大,还用得着打窝吗?
因此,我们不能按照这个规律去补窝,而是应该从另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第一个方面就是,有鱼上钩的时候,应不应该补窝?我的回答是应该补窝。很多人不赞同我的回答:有鱼咬钩干吗还要补窝?窝子里有鱼还需要补窝?再说了,补窝产生的声响很可能惊走鱼群……貌似有道理。
窝料的目的是引诱,并不是给鱼大快朵颐的,而钓饵要更容易被鱼发现、更容易引起鱼的注意才对
我主张补窝是有原因的:第一,谁能保证吃进钓饵的那条草鱼是第一个进窝的?很可能在它之前已经有多条鱼吃了窝料,并且走远了,它们已经把窝料破坏得支离破碎了。第二,谁敢保证上钩的那条草鱼第一口吃的就是钓饵?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它上钩之前已经对窝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它的上钩意味着应该补点窝料了。这是用吃钩的鱼做参照来确定补窝的时机。
当然,仅仅这样做肯定不够准确,假如半天都没鱼上钩,就不需要补窝子了吗?也不是。要知道,窝子不止是目标鱼破坏掉的,很多非目标鱼同样会吃窝料、破坏窝子。
有一次,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小水库手机远程钓鱼,我旁边有两个当地人不停地往里大把大把地扬青玉米,临走的时候很友好地让我去钓他们的窝子。
我只是礼节性地答应了,他们走了很久我都没动。朋友也劝我去钓他们的窝子,我的回答很简单:他打的青玉米再多也没用。
朋友问我原因,我告诉他:咱们还敢用青玉米作钓饵吗?钩上的一粒青玉米落水后,浮标会像触电一样被小鲤鱼小鲫鱼们拽得大起大落,几分钟之内要么有小鲤鱼或小鲫鱼上钩,要么青玉米就只剩一层皮。
你想一想,他打进去的那些青玉米得招来多少贪吃的小家伙?别看他扬了十几棒青玉米,可是钓点内很可能什么都剩不下,我敢保证他每扬一大把青玉米,十分钟之内就会消失殆尽。所以别看打窝量不小,但作用丝毫不会有。这就是非目标鱼对窝料的破坏。
说到这里,很多钓友已经明白了:窝子的有效周期与该水域内目标鱼和非目标鱼的破坏力有关。
因为鱼的密度、大小、食量不一样,所以破坏力也不一样,这就导致补窝所需时间不固定。若破坏力强,补窝的时间就要短一些,反之就长一些。
此外,选择窝料一定要尽量避开非目标鱼。像上面说的这种情况,用水泡发的老玉米就解决问题了。
草鱼吃过青玉米后一小时左右就会完成消化。所以,哪怕草鱼吃青玉米吃到饱,过不多久也会重新出现饥饿感
还有一种情况,一定要打轻窝,比如小水面或者大水面中的一个小小的湾子里,鱼的活动空间小,发现窝料的概率大,这个时候干吗要打重窝呢?以玉米为例,可能几十个玉米粒就能把草鱼留住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即便不用窝饵分家的钓法,也能遭遇草鱼,因为窝料本来就不多,草鱼的食量还大,捡着捡着就可能捡到钩上。
钓到一条鱼后,再补上十到二十粒玉米粒就可以了,多了无益。
不过,这种窝子千万不要做得太小,要覆盖一定面积。通常情况下,我会把几十粒玉米粒的窝料分散到大约1平方米的范围内,这样就等于给进窝的草鱼进食制造了难度,它吃了这粒之后需要去寻找下一粒,而不是只管低头吃就可以,这样找着找着钓饵就会被吃到。
上面的案例说的是钓草鱼,其实钓鲤鱼同样适用。就像用鲫鱼饵同样能钓到鲤鱼一样。下面我要说的这个办法主要针对草鱼。
很多钓友都听过天黑后芦苇荡里的草鱼撕扯芦苇叶时产生的稀里哗啦的水花声,这是草鱼在吃草。在这种岸边长满芦苇的水域,草鱼通常整个夏天都舍不得离开芦苇。
但是,有个问题是我们回避不了的:芦苇茂密的地方大多不能成为钓位,或者手机远程钓鱼人足迹难以触及。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人为地做一个芦苇窝子,把草鱼诱到钓点内。
安静的夜里,草鱼更爱靠近岸边。钓的时候,尽量用长竿子
这样做的条件比较苛刻,在夜里才有效果。我们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割一些芦苇,芦苇尽量长一些,天黑前把芦苇插在岸边的泥土里,如果是石头底,插不上,可以用石头压住,芦苇叶要浸泡在水里。
选长芦苇是为了让芦苇叶尽量向远处延伸一点,草鱼的个体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浅的水会让它们缺乏安全感,远一些、深一些会增加它们的安全感,更有利于诱鱼。
插到岸边或用石头压上是为了防止芦苇叶被风吹散或被暗流带走,还能使其更加贴近自然生长状态,草鱼如果真的来了,也不会轻易把窝子破坏掉。
之所以把这种窝子的使用时间定在夜里,是因为安静的夜里草鱼更爱靠近岸边。
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长竿子,把钓组抛在苇叶的前面,竿子平行于岸边放置即可,总之人离得越远越好。
南方钓友比较喜欢自动竿,人可以离得更远,对鱼的干扰也最小,但是又不耽误刺鱼、遛鱼。
用这种钓法时,一旦草鱼咬钩,浮标会倾斜向下,直接扎向深水中。由于水特别浅,刺鱼的时候没有什么缓冲,很可能直接"拔河",具体怎么选择线组或者控制力道,大家应有所准备,反正我是挂了10米长的失手绳。
这种钓法比较适合钓草鱼,但是也有可能招来其他草食性鱼类,比如鳊鱼,我就经常遇到。
做好的芦苇窝子
当然,这并不是利用芦苇钓草鱼的唯一办法。有很多水域天然生长着芦苇,接近水面的苇叶被吃光了,芦苇继续往高长,草鱼虽然够不到芦苇叶,但肯定会在附近出没。
这时,我们只需人为地在芦苇的根部撅一下——注意别撅断,使嫩苇叶耷拉到水面就行,这样比较集中地撅倒十到二十根芦苇,芦苇窝子也会做出来。
对于如何钓某种鱼这个问题,总有人喜欢先问问如何打窝、如何用饵。
那么,我也按照这个模式做粗略解读。
关于窝料的问题。如果是自然水域,不存在偏口,那么大家就别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我们在渔具店内能买到的那些窝料都可用,且好用。
夏季,青玉米到处都是,价格也便宜,既经济又有效。不过,不是买对了窝料,扔进水里就能把窝子做成。窝料该用多大的量,该怎么打?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实际上,很多人在打窝这个环节上存在一个特别错误的观念,那就是窝料多多益善,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的。
窝料过量会直接导致死窝,比不打窝的危害大。但是,在水库野钓可以多打一点,水库毕竟很大,鱼的密度不高,要想把草鱼吸引至钓点,窝料太少很难起作用。
我说的是青玉米打窝,然后用面饵钓,这种钓法叫窝饵分家。青玉米对草鱼的诱惑力本来就很强,加上它容易被消化——我专门观察过,草鱼吃过青玉米后一小时左右就会完成消化。所以,哪怕草鱼吃青玉米吃到饱,过不了多久也会重新出现饥饿感。
另外,窝饵分家的目的是让被窝料吸引过来的草鱼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钓饵,而本文的重点是如何夜钓草鱼,夜钓时不闹小鱼,所以能最大限度地让面饵的作用发挥出来。
白天则不行,因小鱼闹钩严重,面饵无法到底,即使窝内有草鱼也无济于事。所以,手竿夜钓草鱼我首先推荐用青玉米打稍重的窝子,然后用面饵垂钓。
注意,我所说的"稍重的窝子"的量是一次性至多投入两到三棒青玉米粒,再多就是死窝了。如果用青玉米打窝,用青玉米钓,打一棒我都嫌多。
试想,一棒玉米有500到700个玉米粒,1粒钓饵仅仅是窝料的七百到五百分之一,它被草鱼吃到的概率有多大?很小很小。所以,我强调窝饵分家。
手竿夜钓草鱼,我首先推荐用青玉米打稍重的窝子,然后用面饵垂钓
不过,假如真的用青玉米做窝,用青玉米钓,也并非无解,我们可以想办法让钓饵更容易被进窝的鱼快速发现。
我的做法是,用手剥下青玉米粒(绝不是简单粗暴地用刀削下来)打窝,然后将青玉米粒剥皮后挂钩。
窝料没破皮,但是钓饵破皮了,浆汁四溢,显然更容易被鱼发现。
可是,有的人把这个顺序弄反了,用刀削的青玉米打窝,却用带皮的青玉米挂钩,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没搞清楚窝料和钓饵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要知道,窝料的目的是引诱,并不是给鱼大快朵颐的,而钓饵要更容易被鱼发现、更容易引起鱼的注意才对。
再说说补窝的问题。打了窝子就能一劳永逸?不能。
打了一次窝子绝对做不到长盛不衰,窝子衰败的过程有的时候能被我们感觉到,但大多数时候要靠我们的分析或猜测来判断。
理论上说,鱼情从鱼口很好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这就是窝子逐渐失效的一种表现。
不过,这只存在于理论层面。钓草鱼,尤其是野钓草鱼时,鱼的密度要大到何种程度才能让我们如此明显地感觉鱼口变稀?鱼的密度如果这么大,还用得着打窝吗?
因此,我们不能按照这个规律去补窝,而是应该从另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第一个方面就是,有鱼上钩的时候,应不应该补窝?我的回答是应该补窝。很多人不赞同我的回答:有鱼咬钩干吗还要补窝?窝子里有鱼还需要补窝?再说了,补窝产生的声响很可能惊走鱼群……貌似有道理。
窝料的目的是引诱,并不是给鱼大快朵颐的,而钓饵要更容易被鱼发现、更容易引起鱼的注意才对
我主张补窝是有原因的:第一,谁能保证吃进钓饵的那条草鱼是第一个进窝的?很可能在它之前已经有多条鱼吃了窝料,并且走远了,它们已经把窝料破坏得支离破碎了。第二,谁敢保证上钩的那条草鱼第一口吃的就是钓饵?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它上钩之前已经对窝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它的上钩意味着应该补点窝料了。这是用吃钩的鱼做参照来确定补窝的时机。
当然,仅仅这样做肯定不够准确,假如半天都没鱼上钩,就不需要补窝子了吗?也不是。要知道,窝子不止是目标鱼破坏掉的,很多非目标鱼同样会吃窝料、破坏窝子。
有一次,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小水库手机远程钓鱼,我旁边有两个当地人不停地往里大把大把地扬青玉米,临走的时候很友好地让我去钓他们的窝子。
我只是礼节性地答应了,他们走了很久我都没动。朋友也劝我去钓他们的窝子,我的回答很简单:他打的青玉米再多也没用。
朋友问我原因,我告诉他:咱们还敢用青玉米作钓饵吗?钩上的一粒青玉米落水后,浮标会像触电一样被小鲤鱼小鲫鱼们拽得大起大落,几分钟之内要么有小鲤鱼或小鲫鱼上钩,要么青玉米就只剩一层皮。
你想一想,他打进去的那些青玉米得招来多少贪吃的小家伙?别看他扬了十几棒青玉米,可是钓点内很可能什么都剩不下,我敢保证他每扬一大把青玉米,十分钟之内就会消失殆尽。所以别看打窝量不小,但作用丝毫不会有。这就是非目标鱼对窝料的破坏。
说到这里,很多钓友已经明白了:窝子的有效周期与该水域内目标鱼和非目标鱼的破坏力有关。
因为鱼的密度、大小、食量不一样,所以破坏力也不一样,这就导致补窝所需时间不固定。若破坏力强,补窝的时间就要短一些,反之就长一些。
此外,选择窝料一定要尽量避开非目标鱼。像上面说的这种情况,用水泡发的老玉米就解决问题了。
草鱼吃过青玉米后一小时左右就会完成消化。所以,哪怕草鱼吃青玉米吃到饱,过不多久也会重新出现饥饿感
还有一种情况,一定要打轻窝,比如小水面或者大水面中的一个小小的湾子里,鱼的活动空间小,发现窝料的概率大,这个时候干吗要打重窝呢?以玉米为例,可能几十个玉米粒就能把草鱼留住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即便不用窝饵分家的钓法,也能遭遇草鱼,因为窝料本来就不多,草鱼的食量还大,捡着捡着就可能捡到钩上。
钓到一条鱼后,再补上十到二十粒玉米粒就可以了,多了无益。
不过,这种窝子千万不要做得太小,要覆盖一定面积。通常情况下,我会把几十粒玉米粒的窝料分散到大约1平方米的范围内,这样就等于给进窝的草鱼进食制造了难度,它吃了这粒之后需要去寻找下一粒,而不是只管低头吃就可以,这样找着找着钓饵就会被吃到。
上面的案例说的是钓草鱼,其实钓鲤鱼同样适用。就像用鲫鱼饵同样能钓到鲤鱼一样。下面我要说的这个办法主要针对草鱼。
很多钓友都听过天黑后芦苇荡里的草鱼撕扯芦苇叶时产生的稀里哗啦的水花声,这是草鱼在吃草。在这种岸边长满芦苇的水域,草鱼通常整个夏天都舍不得离开芦苇。
但是,有个问题是我们回避不了的:芦苇茂密的地方大多不能成为钓位,或者手机远程钓鱼人足迹难以触及。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人为地做一个芦苇窝子,把草鱼诱到钓点内。
安静的夜里,草鱼更爱靠近岸边。钓的时候,尽量用长竿子
这样做的条件比较苛刻,在夜里才有效果。我们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割一些芦苇,芦苇尽量长一些,天黑前把芦苇插在岸边的泥土里,如果是石头底,插不上,可以用石头压住,芦苇叶要浸泡在水里。
选长芦苇是为了让芦苇叶尽量向远处延伸一点,草鱼的个体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浅的水会让它们缺乏安全感,远一些、深一些会增加它们的安全感,更有利于诱鱼。
插到岸边或用石头压上是为了防止芦苇叶被风吹散或被暗流带走,还能使其更加贴近自然生长状态,草鱼如果真的来了,也不会轻易把窝子破坏掉。
之所以把这种窝子的使用时间定在夜里,是因为安静的夜里草鱼更爱靠近岸边。
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长竿子,把钓组抛在苇叶的前面,竿子平行于岸边放置即可,总之人离得越远越好。
南方钓友比较喜欢自动竿,人可以离得更远,对鱼的干扰也最小,但是又不耽误刺鱼、遛鱼。
用这种钓法时,一旦草鱼咬钩,浮标会倾斜向下,直接扎向深水中。由于水特别浅,刺鱼的时候没有什么缓冲,很可能直接"拔河",具体怎么选择线组或者控制力道,大家应有所准备,反正我是挂了10米长的失手绳。
这种钓法比较适合钓草鱼,但是也有可能招来其他草食性鱼类,比如鳊鱼,我就经常遇到。
做好的芦苇窝子
当然,这并不是利用芦苇钓草鱼的唯一办法。有很多水域天然生长着芦苇,接近水面的苇叶被吃光了,芦苇继续往高长,草鱼虽然够不到芦苇叶,但肯定会在附近出没。
这时,我们只需人为地在芦苇的根部撅一下——注意别撅断,使嫩苇叶耷拉到水面就行,这样比较集中地撅倒十到二十根芦苇,芦苇窝子也会做出来。